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中小企业对接“德国工业4.0”

中小企业对接“德国工业4.0”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叶石界 日期:2015-07-09

 

    中德金属生态城的顾问是政府,导演是行业协会,剧本由市场来书写,最后的演员靠企业。
    揭阳中小企业主动对接“德国工业4.0”,或将成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范本


    在揭阳市东北角的玉窖镇,原本平静而空旷的山野之地,正在走进人们的视线。谁也没想到,数年后的今天,竟然在这里诞生了一座高大上的“中德金属生态城”,还成为了中德两国企业合作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原来的荒地,如今已被一栋栋崭新的建筑和宽阔的马路所覆盖。主动对接德国工业4.0,引进型协同创新,实现中国制造2025……这些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是前来考察、准备入驻的企业讨论的焦点。
    就在今年6月初,首届“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在揭阳举行,把中德两国的中小制造企业的创新对接,推向了新的高潮。
    而这,只是中德金属生态城使命的开始。

 

把“德国工业4.0”带进揭阳
     对于即将在中德金属生态城落户的戴维特余热发电项目,广东德高金属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惠明显得踌躇满志。
    这个项目由德高公司与德国企业合作开发,主攻利用高效余热回收系统进行发电。“这项技术前景非常广阔。”高惠明告诉记者,因为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同行的空白,从而成为揭阳10家智能制造(工业4.0)试点企业之一。
    高惠明一直在梅州工作,干了20多年钢材生产和自动化控制。高惠明一直对德国制造非常向往,期望能前往取经,却因为缺乏中间平台等原因而未能成行。去年8月,高惠明来到中德金属生态城工作,10个月里就去了6次德国,成功地跟德国企业接上了头,并很快促成了合作。
    除了戴维特项目,至今金属生态城一共引进了德国欧绿保、艾萨医疗器械、智能管道等18家中德合作项目,另外还有数十个项目正在洽谈中。记者发现,这些项目不少是双方以资金、技术入股的方式进行合作。
    在与德国企业的接触中,高惠明等国内本土企业家深感德国制造的名不虚传。“很多德国企业都会把利润的很大部分投入到研发和后续投资中。不管企业规模多小,资金多薄弱,都会专注于搞出一点独特的东西出来。”高惠明感慨地说,戴维特就是德国一家典型的小企业,只有十来个员工,却坚持了12年,成功攻破利用烟囱预热发电的技术。   
    中德金属集团公司董事副总裁刘飞舟告诉记者,在德国,99%都是类似戴维特这样的中小企业。“这些德国企业拥有技术,但最大的瓶颈是本土市场有限,也没有能力单独打进中国市场;而广东大量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则渴望得到技术支持。我们搭建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的平台,恰好实现了‘技术+市场’双赢的结合。”他说。
    与此同时,来自中德两国的企业也在研发端进行合作。
    当地一家企业,近期就准备与做同类研发的一家德国企业合作,将两家技术合并后再进行二次研发。“德方企业的技术更先进,但我们的技术更符合国内市场,经过沟通后都认为可以实现互补。合并后的技术,马上就要进驻金属生态城进行转化了。”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德双方的不少企业都有自己的专利技术,他们会拿出来共同再开发,共享研究成果市场化。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这种合作模式会越来越多。”刘飞舟对记者说。
    高惠明显然也不满足于只是将别人的技术照搬进来。他计划以后每年都要将10%的利润投入到研发中去:可以针对国内客户的需求,在德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研发,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合作新方式,正是揭阳市政府提出的“引进型协同创新”的一个注脚。

 

“剧本由市场来书写,最后的演员靠企业”
    “我们决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而出卖未来”——在金属生态城表面处理中心大楼的外墙上,红色的大字显得格外醒目。
    在揭阳的产业结构中,金属产业可谓举足轻重。在高峰期,揭阳的金属企业接近8000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是全国重要的金属产业基地。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揭阳一直都没有跳出“小而散”的发展格局,竞争力低,污染非常严重。
    为解决这一困境,从2012年开始,揭阳当地的几家金属龙头企业思考集中生产,以期走出一条更生态的发展路子来。
    两年前,金属生态城的蓝图刚刚起笔时,记者曾经探访这里。那时一切都还停留在概念中,除了一片丘陵和土堆外,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
    但短短两年的酝酿和建设后,该项目早已不限于解决污染问题,而是瞄准了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以推动两国中小企业的合作。事实上,该项目也已经升级到国家层面,成为中德两国开展工业4.0合作的一个平台。
    在德国萨克森州经济合作联络处首席代表马英为看来,德国工业4.0最大的特征,便是智能化和个性化制造。“虽然国内很多企业也开始走这条路,但是跟德国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我们希望借助德国企业的技术,来加快智能化制造的进程。”他对记者解释说。
    如今,一座中德合作科技小镇已经开始崛起。“零排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四大中心,以及创新基地、科技孵化器、人才培训等设施,为金属生态城涂上了一层浓厚的科技创新底色。
    而金属生态城的快速推进,让一直以高效率著称的德国企业家们都感到吃惊。“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这样一个合作项目建立起来,真了不起!”在中德合作交流会期间,德国西南金属与电子企业联合会名誉会长迪特·洪德竖起了拇指。
    跟国内其他产业园不同的是,金属生态城并不是由政府直接运营,而是由本地金属行业协会推动建设的。作为运营方的中德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也是由当地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
    “由协会主导园区运作的最大好处,就是企业更了解市场的需求,运作机制也更灵活、效率更高。”刘飞舟对记者解释。
    正是因为协会主导、企业唱戏的运作模式,中德金属集团得以快速地和德国工商大会、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等20多个协会和研究机构合作,还引进了德国维斯塔管理有限公司参与金属生态城的管理。
    对于这一模式,经济学家马光远的总结颇为到位:金属生态城的顾问是政府,导演是行业协会,剧本由市场来书写,最后的演员靠企业,既发挥了市场决定性作用,又发挥了政府更好的作用,或将成为中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范本。

 

中德两国人才培训高地的愿景 
    在揭阳参加完“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后,马英为正准备近期组织国内企业回访德国参会企业。这些年马英为常年生活在德国,对德国非常熟悉,积攒了深厚的政商资源。
    “接下来我们除了推动更多的中德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对接,还要把双方的培训合作机制建立起来。”马英为说。
    其实,在“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召开之前,主办方已经举办了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培训班,围绕“牵手工业4.0创办百年企业”这一主题,对150多家希望跟德国企业合作的中方中小企业进行了集训,并组织他们到德国考察。
    除了这种更为通用性的实训外,对德合作的企业也会把广东本土的人才派去德国学习专业技术。最近,揭阳凯链不锈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凯练,就把一批技工送到德国专门培训了三个月。“这些技工回来后,确实技术水平大不一样。”他感慨地说。
    在中德两国的合作议程中,将共建一所名为中德双元应用科技大学的培训学校,成为国内首家中德合作的本科层次的应用科技大学。共建双方既有来自中国的揭阳金属联合会、广东中德双元教育公司和广东工业大学,也有来自德国的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
    马英为告诉记者,跟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是,这所大学采取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园区里实行开放式办学,企业就是实训基地,车间就是教室,工程师就是教师。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时间将高达70%。
    “依托越来越多的中德企业合作,我们期望能够打造成一个中国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一流产业大学和职业教育高地。”刘飞舟对记者表示。


 
 

公司地址:广东省揭阳市宏和大厦20-22楼 邮政编码:522031 联系电话:+86-663-8766216 商务传真:4008875666-159888